为更好的开展有毒植物中毒科普宣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于2010年5月15日—6月30日在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香山)举办“有毒植物科普展”科普宣传活动。5月15日上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健康报在内的5家媒体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进行了座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牛喜平副书记、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景新明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侯培森副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所李涛所长、孙承业副所长出席了会议。会后,与会人员参观了植物园内有毒植物科普展的主要展区及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为今后双方进一步的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植物是自然界最美丽的部分,与人类休戚相关。植物界中有许多植物是有毒的。人们在追求生态、注重绿化、返朴自然的过程中,因接触或误食有毒植物引起中毒的案例时有发生,严重的能够造成人员伤亡。
有毒植物,简单说就是对人和家畜等产生毒性伤害作用的植物。植物体内含有的部分物质能够对人体产生有害作用,一些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出于自我防御的目的,会在体内生成毒性剧烈的毒素。植物学家及化学家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地球上有数千种植物属于有毒植物,我国约有1300种,分布于140余个科,常见的有毒植物主要集中在毛茛科、豆科、夹竹桃科、天南星科、大戟科等。
人类对有毒植物的认识由来已久,最早源自生产实践,通过寻找食物、药物的过程逐步积累起关于有毒植物的知识。“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这是我国古代关于有毒植物最著名的一个传说;古籍《山海经》中有用莽草毒鱼的记载;《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刮骨疗毒,其所中毒的弩就是由有毒植物乌头所浸制的。
19世纪后,对有毒植物的实验研究逐渐开展起来,现代植物分类学、有机化学和毒理学的应用,使有毒植物的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关于有毒植物的种类、化学成分、中毒机制等基础研究也逐步深入。
为应对日益复杂的有毒生物对健康的影响,准确鉴别有毒生物种类,2008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启动了“有毒动物、植物、真菌标本库”项目。在中国科学院及有关大学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下,经过3年的研究,已收集全国不同地域有毒动植物、真菌标本600余种、2000余件,为10余起有毒生物中毒事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此次有毒植物科普展就是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检验此项目成果,推广有毒植物科普知识而办,希望能够使人们正确地识别有毒植物,了解有毒植物的中毒症状及救治办法,减少有毒植物对人们的伤害。本次展览于5月15日开始,6月30日结束。内容共分两部分:室内展览,使您有机会亲眼目睹30多种活体有毒植物和50多种有毒植物的标本;室外展览,您可欣赏近百种常见有毒植物的图片,了解有毒植物的特征。另外,在5月15日全国科技周和科学院公众科学日、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6月26日国际禁毒日期间,将组织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举办科普讲座或免费咨询,向公众宣传科普知识,以防范有毒植物的危害。
相关新闻
- ⋅西藏结核病重大专项研讨会在京成功召开2023-04-14
- ⋅中疾控:新冠病毒由实验室引入是“极不可能”的2023-04-10
- ⋅世卫组织警告: 南欧可能会出现这些病毒2023-04-07
- ⋅世卫组织:全球出现新的新冠奥密克戎变体2023-04-03
- ⋅中山市发现1例H3N8禽流感病例,H3N8病毒是什么?2023-03-30
- ⋅世卫组织修订新冠疫苗接种指南:高风险人群应续打加强针,健康儿童及青少年非必需2023-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