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均期望寿命达73岁(经典中国 辉煌30年)

日期:2008-10-23 00:00     来源:人民日报     科室:白剑峰     阅读:2643
字号:
分享:

——改革开放30年医疗卫生事业成就显著

 

  30年前,在很多农村地区,妇女生孩子都要请“接生婆”。那时,“接生婆”是一个很吃香的职业,每接生一个婴儿,不仅能吃上一顿好饭,还会受到婴儿全家的感激。但是,绝大多数“接生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只凭经验接生。

 

  如今,“接生婆”这个古老的职业几乎消失。目前,全国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1.96%,母婴安全得到有效保证。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成就显著,人群健康状况持续改善。目前,我国人均期望寿命达73岁,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婴儿死亡率为15.3%。,孕产妇死亡率为36.6/10万,两项指标均有明显下降。

 

  新农合实现以县为单位全覆盖,8亿多农民看病有保障

 

  “得了阑尾炎,白种一年田;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这曾是我国农民看病就医的真实写照。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传统合作医疗出现大面积滑坡,农民主要靠自费看病,经济负担沉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突出。

 

  2002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2003年起,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新农合的投入逐年加大。到2008年,中央对中西部地区参加新农合的农民补助为每人每年40元,地方财政也相应提高为40元,农民个人缴费增加到20元。如今,中西部农民基本实现了人均筹资100元。

 

  目前,新农合制度框架及运行机制基本形成,新农合对农民健康的保障作用逐步显现。从2003年到2008年上半年,全国累计已有11.6亿人次享受到新农合补偿,共补偿资金847亿元。其中住院补偿8252万人次,补偿资金684亿元,平均每人次住院补偿达830元;有9亿人次享受到门诊医疗补偿,1.7亿人进行了健康体检。

 

  为了解决贫困人口的看病就医问题,我国建立了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一部分贫困人口由政府资助参加了新农合,进而可以享受到新农合的报销。到2007年底,全国含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都已建立了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截至2008年6月30日,全国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达到2729个,已覆盖全部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提前实现了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起新农合制度的目标;参合人口达8.15亿,参合率为91.54%,全国新农合本年度已筹资608亿元,上半年累计受益2.35亿人次。

 

  实践证明,新农合是我国农村卫生改革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现阶段我国实现农民基本医疗保障的重要形式。

 

  “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初具雏形,居民有了“家庭医生”

 

  如果把大医院比喻为人体的“主动脉”,那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是人体的“毛细血管”。2000年以来,我国城市逐步建立了由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成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引导居民“预防保健在社区,疑难重症到医院”。

 

  2006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自此,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由部门主导逐步向政府主导转变。截至2007年底,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都已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达2.4万个,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卫生技术人员总数达26万人。在一些大中城市,“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已具雏形。在北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回归公益性,312种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医护人员全部“吃皇粮”。

 

  如今,越来越多的居民享受到政府免费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和方便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社区全科医师团队成为居民健康“守门人”,人人拥有“家庭医生”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国家免疫规划扩大到15种疾病,重大疾病防治加大力度

 

  提起“天花”,很多人都感到陌生。然而,提起“种牛痘”,很多人都有记忆,因为胳膊上的“印迹”是抹不掉的。半个多世纪前,一场普种牛痘疫苗运动,让新中国彻底消灭了天花。

 

  30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免疫规划,预防、控制以至消灭了许多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传染病。自1978年开始,全国普遍实行计划免疫,采用卡介苗、脊灰、麻疹、百白破等4种疫苗,预防结核、脊灰、麻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等6种常见传染病; 2002年,国务院将新生儿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国家免疫规划扩大到5种疫苗预防7种传染病;2007年,国务院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将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风腮联合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至此,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可预防15种传染病。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如期实现了以省、县、乡为单位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85%的目标。

 

  我国曾是脊髓灰质炎严重流行的国家之一。自1994年10月报告最后一例本土脊灰野病毒病例后,连续保持全国无脊灰状态。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确认,我国所在的西太区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无脊灰地区。

 

  我国曾是“乙肝大国”。自1992年以来,全国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减少了3000万人。2005年,国务院将乙肝列为重点控制的传染病。2007年,儿童乙肝疫苗三针接种率达95%以上,有效预防了乙肝的流行。

 

  我国政府还重点加强了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加大了经费投入力度,积极采取综合措施,遏制了上述疾病的流行。同时,政府将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作为重点监测传染病。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断完善。自2004年起,全国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启动,实现了37种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截至2007年底,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网络报告率为100%,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网络报告率为95.99%,乡镇卫生院网络报告率为79.04%。

专题专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