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蝇、蟑螂的密度监测及效果评价

日期:2018-07-30 00:00     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科室:--     阅读:3836
字号:
分享:

  媒介监测技术项目甚多,复杂程度各不相同,但应满足下列三个条件:⑴简便可靠;⑵测得的参数应在生物学和流行病学上切实可用;⑶长期反复使用,经济支出与其提供资料的价值应基本相当。
  一、蚊虫:
  在防疫工作中,蚊虫的监测是蚊媒传染病预测预报及疾病控制的重要工作,蚊虫的密度监测也是灭蚊效果考核的重要依据。在灭蚊城市中,蚊虫监测是准备阶段、灭蚊阶段和巩固阶段的重要内容,同时,蚊虫监测也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考核中必须提供的重要资料。因此,蚊虫监测是除害灭病中不可忽视的工作,其监测内容与方法如下:
  (一)成蚊密度调查方法
  1.住房密度:本调查主要是对致倦库蚊,选择一定数量的住房作为密度调查,用捕蚊管或电动捕蚊器捕光室内栖息蚊,以各点捕获蚊的平均数作为住房密度,或者以平均每间人房捕获蚊数(只/间)作为人房密度指数,调查应定点定时,不应随意更改调查地点和时间。以往调查通常是在白天进行,由于目前城市住房明显改善,多数房间清洁明亮,白昼调查实际上难以捕到成蚊,最好于夜间调查较能反映实际情况。
  2.刺叮率:刺叮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被蚊虫刺叮频率的指数。调查有室内和室外两种方法,调查时,调查者静坐裸露小腿作诱饵,用吸蚊管或电动捕蚊器捕捉停落在腿上的趋吸蚊,通常诱捕半小时或一小时为宜,以每小时捕获蚊数(只/人工小时)计算刺叮率。调查必须定点定人定时,即所谓“三定”。刺叮率调查在白天或夜晚进行,前者是调查白纹伊蚊密度,通常应在孳生地附近进行,后者主要是调查致倦库蚊。蚊虫刺叮率可间接地反映了某一地区某种蚊虫的相对种群数量,在蚊媒传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是媒介能量的重要组成因子。刺叮率的缺点是调查时常受不同个体对蚊虫的吸引力以及调查周围环境、气候、风力等因素的影响,而且在蚊媒病如登革热病或疟疾流行区,直接诱捕因叮咬可能获得感染的危险。
  3.帐诱法:用顶宽、帐高和底宽分别为80×150×150cm的特制蚊帐悬挂于调查地点的空场或空地上,底部离地面约20cm以便蚊虫进入,调查时一人坐于帐中,用吸蚊管或电动捕蚊器捕捉进帐内的趋吸蚊,以每帐捕获蚊(只/帐)计算密度。
  (二)幼虫密度调查方法
  幼虫孳生情况及其密度也是卫生城市达标考核验收的内容之一,城市灭蚊区幼虫密度调查主要针对住户内及其周围的积水,尤其是容器水中的幼虫。通常密度调查不计算幼虫数,而是检查积水孳生幼虫的阳性率,主要调查内容和方法如下:
  1.百户指数:调查100户居民户内外,发现有幼虫孳生或蛹的积水数,即为百户指数。通常检查住户4米半径以内范围的容器积水,不记幼虫密度,只要有幼虫或蛹则为阳性积水。其计算方法:
        阳性积水数
  百户指数=——————×100
        检查户数
  例如:检查100户居民,发现有幼虫孳生的缸2观个、盆景3个、水桶2个,则百户指数为7。
  2.容器指数:指所检查的人工或植物性容器中的幼虫阳性积水的百分比。
       阳性积水数
  容器指数=—————×100
       检查容器数
  例如:检查有积水的缸60个,发现有幼虫孳生的缸数30个,则容器指数为50。
  3.捕捞法:调查大型水体幼虫时,用具有长柄的500ml捞孑勺,在离岸边1米内,每间隔5-10步,随机在水面上捞取水样,全部取样不少于50勺,以平均幼虫条数/勺或条/10勺,计算密度。
  (三)效果考核
  对于蚊虫防治的效果进行考核,其中密度监测是一个最为重要的指标,通过防治前后密度的变化,可以评价防治工作的成效。其中城市灭蚊达标所采用的密度调查方法,成蚊采用的是刺叮率的方法,主要是在特殊场所如轮胎存放地等监测城市中白纹伊蚊控制情况,诱蚊30分钟,平均每人次诱成蚊数不超过1只。对幼虫采用的方法分别是容器指数和勺捕法,对居民住宅、单位内外环境中各种存水容器和积水中,蚊虫的阳性率不超过3%,对大型水体的考核,勺捕法的阳性率不超过3%。
二、蝇类
  蝇类调查与监测工作主要有种类和密度调查,前者主要是通过相对比较全面或代表性的调查工作,了解当地蝇类种类和判断主要传病蝇种,为灭蝇控制肠道传染病的流行提供理论依据,后者主要是通过灭蝇前后或灭蝇区与对照区蝇类密度监测,对综合防制措施的灭蝇效果评价考核。
  (一)成虫密度调查方法
  1.笼诱法:
  (1)捕蝇笼:直径为25cm,高40cm,圆锥形芯高30cm,顶口直径为2cm。于监测点内9:00-15:00放置6小时,诱饵采用50g红糖、50ml食醋。
  (2)监测点:在城市的街道和县城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设成蝇调查点5个,其中一个设在农贸市场外,一个设在公园或大型公共绿地内、其余三个设在居民住宅区(县城镇将其中一个放置禽畜饲养场附近)内;每个点放置2只捕蝇笼。
  (3)监测期:每年监测一个消长周期(即苍蝇开始活动月始至越冬月止),每旬监测一次。
  (4)种群鉴定与统计:捕获的蝇带回实验室分类鉴定、计数、记录、计算蝇密度指数。新发现的种群应制作标本保存。
  2.粘捕法:
  (1)粘蝇带(或粘蝇纸):于设定的调查点内9:00-15:00挂置6小时。
  (2)监测点:在城市的街道和县城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设成蝇调查点5个,其中一个设在农贸市场外,一个设在小饭店及超市内(县城镇将其中一个放置禽蓄饲养场内);每个点设置5根粘蝇带(或粘蝇纸)。
  (3)监测期:每年监测一个消长周期(即苍蝇开始活动月始至越冬月止),每旬监测一次。
  (4)种群鉴定与统计:捕获的蝇带回实验室分类鉴定、计数、记录、计算蝇密度指数。
  3.目测法:
  (1)监测点:在城市的街道和县城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设成蝇调查点4在案个(共20个),其中30个点为中小饭店(包括一个农贸市场和一个大型超市)、其余点设在一般商店。
  (3)监测时间:每年监测一个消长周期(即苍蝇开始活动月始至越冬月止),每旬监测一次;监测日9:00-15:00,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在每一调查点内计数苍蝇数。
  (4)监测数据收集与统计:记录阳性间数和阳性间蝇数,按调查场所的面积每15m2一间,计算平均每一间蝇数。
毒杀计数法:
  通常在室内喷洒杀虫气雾剂,收集室内全部击倒苍蝇,计数并分类;也可应用毒饵如毒饵碟或毒饵纸诱杀苍蝇,计数周围毒死蝇数。
  (二)幼虫密度调查方法
  1.监测点:在城市的街道和县城镇范围内调查苍蝇的固定孳生场所和散在孳生物。
  2.监测时间:每年监测1个消长周期(即苍蝇开始活动始至越冬止),每月监测1次。
  3.监测数据的收集与统计:记录检查孳生物和阳性孳生物次数,计算阳性率。
  (三)效果考核
  社区灭蝇标准
  1.成虫
  (1)重点单位:重点单位苍蝇阳性间数不大于3%,阳性间蝇数不超过2只;其中生产销售直接入口食品的场所不得有蝇;防蝇设施合格率大于95%。
  (2)一般单位:单位阳性间数不大于5%,阳性间蝇数不超过3只。
  (3)农贸集市:小于500m2集市蝇数不得超过10只,大于500m2集市蝇数不得超过15只。
  (4)室外9:00-16:00期间,用捕蝇笼监测2小时,监测点(次)数不少于5,诱饵为50g红糖、50ml食醋,平均蝇数

  2.幼虫
  (1)室内不得检出苍蝇幼虫和蛹。
  (2)室外苍蝇幼虫和蛹的检出阳性率不得大于3%。
  单位的灭蝇标准
  1.成虫
  (1)重点单位:每间蝇数不超过2只;有蝇间数不超过2间;生产销售直接入口食品的场所不得有蝇。
  (2)一般单位:每间蝇数不超过3只;有蝇间数不超过3间。
  (3)农贸集市:小于500m2集市蝇数不得超过10只,大于500m2集市蝇数不得超过15只。
  (4)室外9:00-16:00期间,用捕蝇笼监测2小时,监测点(次)数不少于5,诱饵为50g红糖、50ml食醋,平均蝇数

  2.幼虫
  (1)室内不得检出苍蝇幼虫和蛹。
  (2)室外苍蝇幼虫和蛹的检出不超过1次。
  

三、蟑螂
  密度调查只是反映种群的相对数量,而非绝对数量。它是一项短期的或长期的定人、定时、定点、定诱饵和定工具的抽样调查工作。必须强调“五定”以减少人为的误差。
目的,通过调查掌握本地的蟑螂种类、组成、密度、活动规律、季节消长的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杀灭措施,以及考核杀灭措施的效果等。
  由于蟑螂的生长繁殖直接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特别的影响,因此在调查时应收集当地的气温、相对湿度等气候资料。
  (一)常用方法
  1.人工小时观察法:在固定的时间、观察点用红色灯照明(通常用手电筒头包红布)并计数15分钟。其密度单位为只/人工15分钟或上述平均只数乘以4,即只/人工小时。
  2.单位面积法:在蟑螂活动场所划定1m2,于规定时间内用红色灯照明并计数,其密度单位为只/m2。
  3.广口瓶诱捕法:用500ml容量的棕色广口瓶,瓶口装一尖端压扁时为1.5cm左右的锥形牛皮纸筒。尖端伸入瓶口约7cm,瓶口扎橡皮筋,瓶内放诱饵(新鲜面包最佳)5-10g。调查时瓶子倒置在蟑螂活动的场所,每点2-3瓶,晚放晨收。其密度单位为只/瓶,即捕获数除以有效的布放瓶数。
  4.蟑螂屋诱捕法:为目前常用的方法,方法类似于广口瓶诱捕法,大小为100×1600mm2的粘捕小屋,中间放有诱饵,晚放晨收,其密度单位为只/盒。其特点:可反复使用数次,使用正确可用5周左右。
  上述四种方法中,诱捕法可将捕获的蟑螂进行分类,成若虫及雌雄的区分,以便收集提供更多的素材。
(二)季节消长调查
  用诱捕法进行调查,每月二次,5-7日、21-23日选其中1天,全年24次。布放时间17-18点,次日早晨收。布放点以灶台为主,每灶2瓶,不少于20户。记录不同种类捕获数。
(三)种类调查
  应选择当地各类建筑物,不同行业的场所采集不少于1000只成虫标本。
(四)栖息场所调查
  在不同建筑物的1000户住家,50个不同行业的单位,用药驱赶法(3%。二氯笨醚菊酯)调查各种所能隐村的物体、场所。
(五)活动时间调查
  一般在蟑螂密度高的季节开展这项工作。采用诱捕法,选点应5处以上,每1小时在原位更换诱捕瓶1次,并及时分时间、种类登记捕获的虫数,以便诱饵瓶下次再用。夜间不能中途开灯,更换瓶时应用红光源照明,对诱瓶内蟑螂不宜用麻醉品,可先倒入其它容器内麻醉或直接倒在60-70以上热水中烫死。
(六)效果考核
  1.室内有蟑螂成虫或若虫阳性的房间不超过3%,平均每间房大蠊不超过5只,小蠊不超过10只。
  2.有活蟑螂卵鞘房间不超过2%,平均每间房不超过4只。
  3.有蟑螂粪便、蜕皮等蟑迹的房间不超过5%。
  说明:成若虫以活虫为准,死虫不算。卵鞘以活卵鞘为准,空瘪的不算。虫尸、残存肢、体、翅等为蟑迹。
  四、福建省蚊、蝇、蟑密度监测方案
  根据《全国疾病控制预防机构工作规范(2002)》,蚊、蝇、蟑密度监测是各级疾病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的重要工作内容,是预防控制、消除有关虫媒传染病的科学依据,现将福建省蚊、蝇、蟑密度监测方案发给你们,请各地参照执行,开展日常监测,按统计指标认真填写有关表格,做好上报工作,由省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对各地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并将结果反馈各地,同时每年将对全省1/5-1/3机构的监测工作情况进行考核。
(一)监测目的和意义
蚊、蝇、蟑种群和密度消长是“全国疾病控制预防机构工作规范”所规定的,各级疾病控制预防机构工作内容,亦是除四害的基础工作,采用统一方法便于掌握不同地区、不同环境蚊、蝇、蟑媒介生物种群分布、密度消长规律,为媒介疾病的流行病学分析和控制蚊、蝇、蟑等病媒生物危害提供依据,也是衡量该地区环境卫生质量的参数标准。
(二)内容及方法
原则:各监测点一经设定,必须按照五定原则(定人、定时、定点、定工具、定方法)。在整个监测周期内不得随意或改变观察点周围环境条件,不得使用任何影响观察的杀虫药物。
  1.成蚊:
  方法:采用人工小时法:统一采用电动吸蚊器三节电筒定时(约在天黑后1-2小时),定人(无特殊情况不变更人员),在设定的调查点内人工捕捉15分钟。
监测点设置:按城镇东、西、南、北、中方位分别设有代表性监测点与处。每处2间,共10间,该观察点必须无防蚊设施。
  监测周期:每年监测一个消长周期(即从蚊露头月至越冬月止),每旬调查一次。
统计鉴定:将捕获蚊虫带回实验室进行分类、鉴定、计数、记录,新发现种群应作标本保存,该旬密度指数为人工小时密度(捕获蚊虫总数×4/捕虫人时数)。
  2.成蝇:
  方法:采用捕蝇笼诱捕法:在设定调查点内布放捕蝇笼,每点2笼,白天放置6小时(上午9时至下午3时)采用动物质(杂鱼发酵一天),植物质(苹果发酵二天),以开始腐败为宜,混合后置于笼底作为诱饵。
  监测点设置:按城镇东、西、南、北、中方位通过目测,选择各蝇种最适宜栖息或活动场所,作为调查点(如垃圾收集转运地、餐厅、食堂、市场等)并各占一定比例。
  监测周期:每年监测一个消长周期(即从蝇露头目至越冬止),每旬调查一次。
  统计鉴定:将捕获蝇虫带回实验室进行分类、鉴定、计数出密度指数单位(只/笼)、旬平均密度指数〔捕获蝇总数(只)/总笼数(个)〕。新发现种群应作标本保存。
  3.蟑:
  方法:采用诱捕计数法:在设定调查点内布放统一规格粘捕盒,每盒用2g新鲜面包屑为诱饵。15m2放置一个,每点放置4个,晚放晨收,连放2日。
  监测点设置:按不同生态环境,选择居民户、酿造业、饮食服务业、医疗卫生单位等作为调查点,区、县一级一般设置5个调查点。
  监测周期:每年监测一个消长周期,每个调查点每月调查一次。
  统计鉴定:将捕获蟑螂带回实验室进行分类、鉴定、计数、记录。计算出密度指数〔捕获蟑螂数(只)/粘捕盒数(个)〕。月平均指数〔捕获蟑螂总数(只)/布放粘捕盒总数(个)〕。
  (三)要求
  各开展单位应按照方案实施办法严格执行,(保存原始记录表格及统计表格),认真统计每旬(月)蚊、蝇、蟑平均密度指数,并与上年同期对比,作简要分析。制作密度消长曲线图,防治措施及效果评价,并于次年1月作出调查总结并将报表上报上一级机构。

专题专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