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病

日期:2008-07-30 00:00     来源:自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科室:不详     阅读:2374
字号:
分享:

  洪水过后更猖狂——钩端螺旋体病

 

  特别提醒

  ◎多发生于夏秋汛期,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可促使该病暴发流行

  ◎是一种经接触含有钩端螺旋体的疫水而传播的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表现为突起高热、全身酸痛,严重者有黄疸、肺出血、肾衰等

  ◎有特效治疗药物,及时救治可以痊愈

  ◎管理好猪、犬,灭鼠,接种疫苗可预防感染

  前段时间有报道,台湾一名军人因高热、呼吸困难、咳血、少尿等症状住院,不治而死,当时未查出原因,医生怀疑是某种传染病所致,后经解剖及尸检后发现,他是由于与自家的宠物狗接触后被传染上钩端螺旋体病而导致死亡。

  1998年8月,长江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战斗在抗洪斗争第一线上的解放军某部战士李向群突然晕倒,高烧41℃,口鼻出血,浑身颤抖。医院确诊为钩端螺旋体病,虽进行了紧急抢救但无效,年仅20岁的战士光荣牺牲了。他用生命谱写了壮丽的人生凯歌。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该病分布在世界各地,特别是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流行于夏秋季节6~10月,洪水等自然灾害常可促其暴发流行,是历史上一些“大灾之后出大疫”的主要病种之一。钩体病在我国分布很广,发病多为青壮年农民、田间作业人员、渔民、屠宰场工人等。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生产均构成严重威胁。

 

  >>>如何传染的

 

  钩体病的病原体是钩端螺旋体,钩端螺旋体是一种细长呈螺旋状、端部弯曲呈钩状的微生物。它耐寒冷,可在水中生存数月之久。

  很多种动物都可以感染钩端螺旋体并带菌。钩体病的传染源主要为田间野鼠、猪、犬。携带钩端螺旋体的动物通过尿排出钩端螺旋体,污染周围环境,如水源、土壤、植物等,人接触这些污染物而受感染。侵入途径主要是皮肤,特别是破损的皮肤;其次为黏膜。人群对钩端螺旋体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较强的免疫力。

 

  >>>症状与危害

 

  钩端螺旋体通过皮肤侵入体内,引起急性发热、全身酸痛等症状。病人的症状有轻有重,轻者于数日内自愈,重者可并发肺出血、黄疸、肾功能衰竭或脑膜脑炎,甚至死亡,病死率约为20%~30%。主要表现可分为以下几型:

  1.单纯型

  急起发热,体温高达39℃左右,伴有严重的头痛、乏力、全身酸痛,并可出现嗓子痛、鼻子出血、眼结膜充血、表浅淋巴结肿大与疼痛等症状。一般5~10日可自愈。

  2.肺出血型

  初期症状与单纯型相似,在发病后第3~4日病情加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肺出血,出现呼吸困难、咳嗽、血痰、脉搏增快、神志恍惚或昏迷,继而出现大量咯血,甚至口鼻涌血,很快窒息而死亡。

  3.黄疸出血型

  初期症状也与单纯型相同,发病4~5日后出现黄疸、恶心、呕吐等,并出现出血倾向,如皮肤淤斑、鼻子流血、呕血、便血等。

  4.肾功能衰竭型

  单纯肾功能衰竭型者少见,肾功能衰竭型常与黄疸出血型合并出现。

  5.脑膜脑炎型

  起病后2~3日出现头痛加重、烦躁、恶心、呕吐、颈有抵抗等症状以及嗜睡、神志不清、瘫痪、抽搐、昏迷等。

  钩体病治愈后还会出现后发症状,如在治愈后3~4日再出现发热等症状,重者可留下视力障碍、偏瘫等后遗症。

 

  >>>出现症状怎么办

 

  如在流行季节接触疫水后出现高热等不适,应立即就医,尽早诊治,切莫错过时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如何自我防护

 

  主要从以下方面做好防护:

  1.尽量减少或避免与疫水接触的机会。不在可疑疫水中游泳、洗衣物等;下水作业时要尽量穿长统胶鞋,保护皮肤不受钩端螺旋体侵袭。

  2.管好猪、狗等动物。猪要圈养,并妥善处理其粪、尿;家养宠物狗应定期检查,必要时接种疫苗;屠宰场、肉类加工厂与饲养场等要搞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

  3.开展灭鼠防鼠工作。尤其是洪灾期间人群较集中的地方,也是鼠类密度较高的地方。

  4.接种疫苗。在流行季节,在重流行区的7~60岁人群,一般流行地区与污染水源接触的人员,可根据当地疫情考虑接种疫苗,免疫力可维持1年左右。

  5.口服化学药物预防。若事先未接种疫苗而又突然发生钩体病流行或接触疫水时,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强力霉素等药物进行预防。

  6.注意个人卫生,不可随地小便。

  7.如家中出现病人,应做好病人便、尿的消毒,一般可用石灰或漂白粉。

专题专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