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附红体病

日期:2008-07-30 00:00     来源:自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科室:不详     阅读:1623
字号:
分享:

——“不明原因发热”病因之一

 

  “不明原因发热”(英文缩写为FUO)是一个专用诊断名词,此类病人发热时间比较长,病因较隐匿,其具体定义为:持续发热2~3周以上,体温数次超过38.5℃,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常规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引起FUO的病因大致分为两类:感染性疾病与非感染性疾病。

  人感染附红细胞体的主要症状是恶寒,发热和出汗,部分患者伴随贫血、肌肉酸痛、黄疸、胃肠道症状等。由于此病在国内报道甚少,且附红体病的临床表现易被原发疾病掩盖,不易引起重视或根本不被认识,使疾病迁延不愈或误用其他药物,常常加重原发疾病。因此,如果患者出现原发疾病不能解释的发热、贫血、黄疸等症状,要考虑合并附红体病的可能,及时进行检查,以期早期诊断治疗。

  附红体病可单独出现,也可由原发疾病引起。并发附红体病可加重原发疾病,同时原发疾病加重时如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病、糖尿病、心功能不全等也易并发附红体病。

  什么是附红体病?

  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是人或动物感染附红细胞体(简称附红体EH)引起的疾病。

  世界范围内对附红体的归属尚不统一。由于EH既有原虫的特点,又有支原体的特点,所以有学者认为其属于原虫,又有人认为其属于支原体。附红体为多形态、无细胞壁、无明显细胞核和细胞器的典型原核生物,在培养基上不生长,与立克次氏体相似,故又有人认为将其归为立克次氏体目。目前普遍采用《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1984年版)统一分类,将其归为立克次氏体目无形体科附红细胞体属。

  目前报道的EH种类约有十几种:绵羊EH、牛的温氏EH、猪EH、鼠EH、猫EH、狗EH、兔EH、山羊EH、马EH、鸡EH及人EH,这些EH的名称目前多是根据寄生的宿主来命名的。

  附红体病的发现和流行

  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最早于1928年由Schilling在啮齿动物中发现,随后国内外先后在猪、马、羊、牛、鸡、犬、猫、骆驼等多种动物及人体中也发现了EH,但由于EH对人畜感染的普遍性和临床发病的不显性,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近几年来随着人畜EH病的不断增多,本病逐渐引起了医学和畜牧兽医工作者的注意,已发现EH可以引起多种畜禽及人发病,在我国猪、犬等家畜中还有暴发流行的趋势。

  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关于本病的报道,我国的宁夏、甘肃、云南、江苏、辽宁、河北、广州、陕西、内蒙、江西、上海、浙江、广西、湖北、长沙、南昌、河南、新疆、安徽、天津、北京等地也都有关于本病的报道。

  1986年Punteric等首次描述人类的附红体病。我国对人附红体病报道甚少,已有的调查资料显示,被调查的省、市、自治区,不同程度地存在附红体感染,有的地区感染率高达80%以上。

  附红体的形态

  EH具多形性,可呈环形、球形、卵圆形、短杆状、顿号形、哑铃状、网拍状和星形等多种形状,有折光性。

  一般附着于红细胞表面或成团寄生,呈链状、串珠状、鳞片状或丛状,常分布于红细胞局部边缘,有时将整个红细胞包围起来。由于EH的附着使红细胞呈锯齿状、菜花状、星状、蓖麻球、菠萝状等不规则的多边形状,且左右或上下摆动,每个红细胞上附着的EH数量各异,有的可达百个以上。有的附红细胞体游离于血浆中,作摆动、扭转、上升、下降、屈伸等运动,一旦EH附于红细胞,运动停止。

  EH的大小一般为0.4~1.5μm。在不同畜种间其大小、形态有一定的差异,人EH以卵圆形、逗点形和圆形多见,直径为0.3~1.5μm。

  附红体的结构

  附红细胞体无细胞壁,仅由单层的限制性膜包裹,无明显的细胞器和细胞核,EH膜上的有数根细长丝状结构,这种结构可嵌在红细胞膜上,使红细胞产生一些小而深的凹陷和变形。

  附红细胞体内分布有不均的电子密度大的类核糖体颗粒。荧光哑啶黄染色时观察到较大的EH呈橘红色,提示有RNA的存在,较小的为淡绿色,提示有一定数量的DNA存在,所以认为EH含有RNA和DNA。

  附红体的致病机理

EH进入机体后多呈潜伏状态,发病率较低,只有当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如摘脾、分娩、疲劳和长途运输等)时才可能引起发病,所以多数学者认为EH的毒性低、致病性弱,很可能是一种条件致病微生物。

EH有宿主特异性又有互染性。EH的侵袭可引起动物溶血性贫血和广泛的组织器官损害,急性EH病以贫血、肝功能降低、血糖降低和广泛的器官损害为特征。其致病机理:

  (1)机械侵袭、分解、溶解作用:EH附着于红细胞表面时,可机械的破坏红细胞膜。EH上有一到数根细丝状结构可扒嵌到红细胞膜上,使红细胞产生小而深的凹陷或变形,甚至形成空洞,使红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变乃至破裂溶血;有人认为EH破坏红细胞膜后,使红细胞表面隐蔽抗原暴露,产生抗体,这种抗体可能引起自身免疫性溶血。EH侵入并非简单的机械侵袭引起贫血,而是它的侵袭、分解、溶解等一系列致病因子综合作用而引起的溶血和其他组织器官的损害。

  (2)分解代谢作用:EH进入机体后,可使机体血浆蛋白减少、血糖下降,从而在寄生部位糖原分解超过糖原异生,进而可能导致酸碱平衡失调,局部氧分压下降、二氧化碳分压上升。

  附红体进入机体后多数呈潜伏状态,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或某种应激状态(生理性或病理状态下)时,附红体感染度上升,出现症状。

  附红体的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一般认为有:

  (1)昆虫传播:节肢动物(蚊、螫蝇、虱、蜢、蜱)等吸血昆虫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2)血源传播:被本病污染的注射针头等经血液传播。

  (3)垂直传播:经患病母体的胎盘感染给下一代。

  (4)消化道传播:被附红体污染的食物等可经消化道感染。

  (5)接触性传播: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的接触发生直接传播。

  人附红体病的症状

  人感染附红细胞体的主要症状是恶寒,发热和出汗,部分患者伴随贫血、肌肉酸痛、黄疸、胃肠道症状等。

  本科室自2004年发现首例病例以来,共诊治数十名附红体患者,绝大多数是以发热为主诉就诊。

  人附红体病的诊断与治疗

  一般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病变等可对此病作初诊,但确诊需用实验室诊断。诊断方法有:鲜血压片镜检、血片染色镜检、动物接种或血清学试验、聚合酶链反应、DNA探针技术、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等。

  此病的治疗,目前尚无规范的治疗方案,强力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甲硝唑、喹诺酮、土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抗疟新、青蒿素对治疗人附红体病有效,而青霉素、链霉素、菌必治无效。

本人自2004年11月接诊首例附红体病例,已先后诊断了数十例附红体病例,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大多数患者取得良好疗效。

  患者应注意的问题

  1、附红体传播途径一般认为有昆虫传播、血源传播、垂直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性传播等,传播方式多样,且人的感染率高,有些地区可达80%,故附红体的感染难以预防。

有报道称吃生猛海鲜可致附红体病,此说法无科学依据,医学界已分离出绵羊EH、牛的温氏EH、猪EH、鼠EH、猫EH、狗EH、兔EH、山羊EH、马EH、鸡EH及人EH,尚无生猛海鲜EH的报道。

  2、附红体进入机体后多数呈潜伏状态,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或某种应激状态(生理性或病理状态下)时,附红体感染度上升,出现症状,故增强体质是预防附红体病的关键。

  3、附红体感染者可因机体抵抗力下降,附红体感染度上升而致单纯的附红体病;也可因原发疾病所引发。附红体感染度的上升又会破坏机体的抵抗力,引起其他疾病的发生或加重原发疾病。故附红体病患者应及早诊治。

  4、附红体病可单独出现,也可由原发疾病引起,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病、糖尿病、心功能不全等易并发附红体病,故附红体病患者不应忽视原发疾病的诊治。

  5、附红体病尚无规范的治疗方案;国内报道的病例尚少,未引起医学界足够的重视;多数患者发病平缓,部分患者因未能及时对症治疗,可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故附红体病患者应尽早找有经验的医生诊治。

  6、因现有药物未能彻底杀灭患者体内的附红体,附红体病患者治愈后容易复发,且附红体对药物易产生抗药性,故患者应遵医嘱全程服药,并与医生保持联系。

专题专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