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苏旭、曾光解读“核辐射与健康”

日期:2016-02-22 09:01     来源:自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科室:--     阅读:2573
字号:
分享:

  主持人:各位专家、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近日许多有关核辐射的谣言在我国肆意传播,人为地制造不必要的恐慌。为了安抚公众发布必要的声音,人民网与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分会共同举办视频访谈,邀请专家和媒体记者就核安全人体健康为话题,以答记者问的形式对大家关注的问题进行解答。首先我介绍下与会专家,他们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所长苏旭研究员,大家欢迎。

  苏旭:大家好,主持人好。

  主持人:我是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主编付立波,同时今天与会的还有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宣社等11家媒体,欢迎你们。下面请各位记者朋友就关心的问题向两位专家进行提问,在提问之前请报一下单位名称,我好一并感谢。

  北京电视台记者,日本福岛核爆炸带来的辐射已经将近10天左右了,对我们中国周边国家特别是是我国大陆有什么样的威胁呢,这种辐射的半衰期有多长,根据海洋洋流和季风特点到达我国的机率有多少,我们有什么应对的方法?

  苏旭:我们知道日本福岛核电站11日受到9级地震后又受到大海啸的袭击,核电站冷却系统的供电系统遭到破坏,使得核电站内部温度上升,最后由于反应堆里产生锆水反应,产生氢气。氢气释放到密闭厂房之后,由于温度过高,遇到空气中的氧产生氢爆,最后导致部分放射性物质泄漏。泄漏以后引起了全球高度关注,我们国家政府和各有关部门也高度关注,卫生部已经组织了专家组密切跟踪事态的发展,并且组织专家进行研判。根据卫生部专家组的研判,结合到目前的气候状况和释放的放射性物质的量进行了综合分析。目前在这个地区的主导风向是偏西风,西南风、西北风,放射性物质是以空气作为媒介漂移和扩散,风向是偏西风,释放出来的放射性物质都往东去了,往太平洋方向漂移和扩散。我国处于上风向,不可能向我们这边漂移。当然还与风力有关,风力越大向下风向的扩散越厉害,越快,面积和范围越大。雨雪天气能够加速放射性物质沉降,空气当中有辐射性物质被雨雪洗刷下来,加速了它的沉降,使它的漂移和扩散影响的面积缩小。

  福岛核电站释放的放射性物质会污染近海海洋,由于福岛近海的海洋的流向是往北的方向,放射性物质在海洋里边扩散边稀释,海洋这么大的水域,加上还有上下涌动,在这过程当中,很快被稀释得检测不到了,不可能抵达我国近海,对我国近海,以及空气、土壤和环境没有影响,因此也不会影响到我国境内公众的健康。

   核事故释放出来的放射性物质主要是裂变产物,包括“碘131”、“铯137”、“锶90”等放射性核素。各种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不同,碘131的半衰期是8.04天。8天衰变50%,再过8天就剩下25%。铯137的半衰期大约30年左右,一些长半衰期的放射性物质沉降到海洋或者土壤当中,如果浓度过高,对当地的环境可能会持续影响一段时间,放射性核素在环境当中有一个生态转移的过程,也有一个逐渐衰变和稀释的过程。

  在这个地区生产的食品,包括蔬菜、粮食,以及海洋当中的海产品,能不能食用,要根据沉积量及污染水平进行科学评估。一般来讲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故,当地政府都要根据国家和国际标准进行严格评估和管理。

  如果影响到我们国家,如何应对,如何防护,这个问题仅仅是个假设,也算是科普宣传。目前的形势不可能影响到我们国家,在日本可能被污染的地区,最好的是防护措施是隐蔽,也就是在室内关闭门窗,尽量避免户外活动。因为,核电站释放的放射性物质是以空气为媒介传播,专业术语叫“烟羽”,烟羽漂移过来前,政府都会有预警和预报。此时应关闭门窗,避免室外活动。根据我们实践经验和试验结果表明,关闭门窗的防护效果可以达到90%以上。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造成内照射的主要有四个途经。一个是通过呼吸吸入;一个是食入,即食用了被放射性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水;一个是皮肤的吸收;另外一个是伤口侵入,皮肤吸收份额比较小,根据不同的核素和核素的化学形态,数额是不一样的。伤口吸收的份额比正常皮肤高10倍,避免有伤口的地方被沾染。内污染的防护方法就是避免吸入,避免食入,避免皮肤和伤口沾染。最有效的方法是室内活动、关闭门窗。如果必须要进行户外活动的话要戴口罩,避免皮肤的暴露,这是防护反射性气溶胶进入体内造成内照射最基本的方法。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日本发生了9级的地震,又经历了核辐射和核爆炸,从辐射污染情况和经验教训来看对我国的核安全保护有何经验和反思?

  苏旭: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以来,引起了各国政府包括国际组织IEA的高度关注,大家对国家核安全的措施,包括安全标准都进行了认真反思。认真梳理和检查是否存在一些安全隐患。温家宝总理已经主持国务院常委会,专题讨论核电站安全问题。如何加强这方面的管理。会议强调要充分认识核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核电发展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会议决定抓紧编制核安全规划,调整完善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核安全规划批准前,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包括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会议还决定立即组织对我国核设施进行全面安全检查,切实加强正在运行核设施的安全管理,全面审查在建核电站。

   据我了解,我们国家的核电站在设计的时候,尤其是沿海核电站设计的时候也同时考虑了可能遇到大海啸的冲击,这样一些小概率事件也都考虑了,包括整个平台的高度等。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行保证安全第一,这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以更加严格的安全标准对已运行进行安全检查、以更高,更严格的安全标准对拟建核电站进行设计,这是必要的。

   中国青年报记者:这两天抢购盐的情况,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别的国家是不是发生了,为什么我们国家这么突出,应该有什么样的对策?

  曾光:这个问题提得挺好,抢购盐的风潮来得非常快,平息的也非常快。这不是一个偶然事件,我们国家类似这样类似不科学的信息能在中国传播,影响到很多家庭,这样的事在历史上很多。可以说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就风靡过鸡血疗法、养海宝,年岁大点的人都知道,但当时来的不是这么快,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在2003年SARS期间也有过抢购板蓝根的情况,我国从南到北一起出现。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一两年类似现象明显加剧。比如抢购绿豆的问题,老百姓说是叫“豆你玩”,还有“蒜你狠”、“姜你军”,这次是“盐王爷”。这些事件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其一是都没有科学根据,我们专业说所说的缺乏循证医学的证据,属于伪科学。另一个特点是,每一次都有人想发国难财,趁机哄抬物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近年SARS以来,老百姓对公共卫生问题非常关心,本来是个好事,大家希望了解、希望参与。有人借着大家对健康的关心,以及老百姓对公共卫生知识的贫乏而制造谣言。我对这些谣言的人是这么看的,造谣的目的不一样,有的人不过是想搞一个恶作剧,或者一个幽默剧,这样的人不是没有。但问题不都是这么简单,有的人就是故意破坏,现在造谣有专业化的趋势,这次碘盐事件以BBC的名义造谣,不但有中文版本还有英文版本,这是精心策划的。还有打着专业机构的名义,比如说以疾控中心的名义通过短信息散布谣言,欺骗力非常大。一些利益集团在也在发挥作用,抢购盐使这些人牟取暴利。造谣的人是极个别的,但传谣的人很多,传播的初衷也不同,有的人是好心好意,把这个告诉亲友,有的人可能自己半信半疑,但喜欢传谣起哄。中国有一批愿意起哄人,自己也不一定相信,但是愿意传播,与造谣、传谣相比,信谣的人是比比皆是,这是最大的问题。

   这次不光中国有抢购风,其他亚洲国家的也有,有些国家的老百姓比我们做得好,比如日本的老百姓没有抢购什么东西,美国人抢购的是碘片,他们抢购的比我们老百姓抢的专业,但乱用也有危险。比比素质,看出我们的老百姓在这方面确实有弱点。我觉得政府部门在这次应对非常快,多部门一起出动,不光是苏旭这样的权威专家出来了,各相关部门的专家都出来了。例如,搞原子能研究的、搞盐业销售的负责人也都出来了,国家质检总局也及时开展检测。大家的目标都一致,观点也都一致,使这个风潮迅速平息,这点是值得肯定的,比以前几次都制止的快,可能就这么一瞬间风潮已经造成的影响不小,把柜台上的盐都抢购一空了,今后我们可以做得更快一些。

  苏旭:我补充一点,刚才曾光教授从公共卫生角度和前面几次联系起来,说明我们公众对这些认知上的一些缺陷。刚才也讲到了,美国抢购可能要更专业一些,都抢购碘片。前段时间我在中央电视台的媒体上发布信息,碘盐没有任何防辐射的作用,各个地方,各省的电视台也都转播了。碘片不能自行服用,不能擅自服用,必须在公共卫生专业人士或者是专家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有很多副作用,还有很多禁忌症,这也是不能服用的,并且服用的时候要带来它的利益,我在中央人民电视台也说了,有关利益的分析。这是有副作用的,平时没有放射性污染漂过来服用只有负作用,如果有放射性污染飘过来在空气中,你服用它,可以用它来阻止,饱和甲状腺,阻止放射性物质进入到体内,能够带来的利益是是组织放射性物质吸收到甲状腺并且对甲状腺造成损伤,能够带来这样的利益,在任何情况下是必要的,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没有任何风险的情况下服用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中国劳动保障报社:类似于这种事件的发生,我们今后怎么预防?我在听到很多部门出来解释之后跟老百姓的想法不一样,老百姓抢购盐是怕海水污染后再买盐有辐射,怎么样把老百姓的疑惑解决了?

  曾光:这里出现谣言传播确实是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是一个安全感和公信力的问题,老百姓心中没底,是相信谁的。另一个是科学常识的问题,不能随便一个人说大家就跟着响应,应该服从于权威部门和专家,来了这些信息以后我们的专家和有关部门一定会回应的。最早国家卫生部国家心理学的信息都是公开的,其他国家政府部门的信息也是公开的,公开的主要渠道是通过主流媒体,比如中央电视台,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通过人民日报,通过新华社,这些主流媒体,大家都会得到这些信息。这次涉及的科学问题并不复杂,不是个复杂了不得的问题,比如说用碘盐的问题,你大概吃三公斤碘盐才够100毫克碘片的作用,这样算算碘盐能起什么作用。从40年代起,50年代、60年代,核试验都是在大气层做得,如果遇到了那个倍数的核辐射比现在要大很多,海水已经污染了很多遍了,很多国家都搞大气层核试验,之后才跑到地下核试验。以前没有出过这样的问题,如果知道这些科学事实,那么对些信息现在不该这么恐惧。

  人民网记者:我想问一下苏旭教授,历史上有两次核事故,一个是三里岛,一个是切尔诺贝利,大家回忆起来触目惊心,尤其是切尔诺贝利的核事故之后造成了致死和致癌的人数。大家会很担心这个问题,您能不能给我们大家解释一下,这次日本福岛的核事故跟前两次有什么不一样,人们不必恐慌的根据在什么地方?

  苏旭:核电站发生了事故,发生泄漏以后人们都不由自主的想起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也有很多惨痛的教训。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和这次福岛核电站的事故,从发生的机理上讲不一样,释放放射物质物质的量也是不一样的。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查核事故发生的原因是由于人为操作的失误,导致链式反应加剧,引起爆炸。这个爆炸使整个安全壳都开了,把大放射性物质瞬时释放到空中。

    这次福岛核电站事故是由于安全壳里的压力过大,泄压过程中,安全壳内一些放射性物质和氢气释放到密闭厂房,在密闭厂房里,由于氢的浓度过高导致氢爆,最后导致厂房遭到破坏,放射性物质释放到空气中,但是安全壳还完好。这种情况下释放的放射性物质是有限的。

  产生爆炸的类型性质完全不同,这种情况下释放的放射性物质是缓慢释放,不同于切尔诺贝利的爆炸释放,波及范围很大。

   中国医药报:我有个问题想问一下曾光教授,福岛的核辐射问题对我们国家影响最大的还是公众恐慌的问题,为什么不光是辐射的问题,往往有很多重大问题的时候我们国家很多民众往往容易引起恐慌,而且这些大众往往容易相信流言或者是谎言,对于我们民众来讲这些方面应该注意什么?公众当遇到一个重大事件,包括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如何面对这个问题,如何排解自己的恐慌。我们能不能将来做得更好一些,把我们想到的这些恐慌消除在恐慌出现之前。

  曾光:你这个问题提得好,如果平息这次碘盐事件我打90分,还有10分是你说得,今后我们做得是要预测。出现事件以前,我们就预测到老百姓可能的反应,专家的信息,有关责任部门的行动要走到老百姓出现恐慌之前,如果做到这点就好了。有很多问题出现从现象上说是那些造谣的、传谣的、信谣的。深层次上对事件的做法和有关部门的应对是有关系的,没有掌握主动权。现在中国公共卫生有个新动向,过去很习惯于应对像SARS,甲流爆发了,我们专家出来应对。也就是说专家是随着事件的发生而应对,这次应对碘盐的模式还是这样,我们总比抢购风慢半拍,就这半拍在社会上形成了伪科学的传播,并造成了一些社会影响,一些不安定因素出现了。

  这个问题不光是碘盐的问题,公共卫生最近有两个方面的问题我都觉得应该注意。在座的有很多新闻媒体,在2月22日出席了我们在北京新闻大厦举行一个活动,由记者们提出并评选2010年公共卫生的热点新闻,当时对媒体共提出了20个被选新闻。我们仔细分析,2010年没有发生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但为什么出现20个热点?这20个热点大多数都是担忧和质疑,这本身就是公共卫生问题。为什么这些质疑会出现?现在我们认识这到了,质疑也需要应对。不能因为没有发生重大发病死亡事件就不主动应对,质疑是潜在的风险,可以把人的思想搞乱,已经通过舆论和网络表现出了。我觉得我们对质疑应对了,但是没有取得有效的结果。我为什么加“有效”呢?因为应对之后没有解决问题,老百姓和媒体还不知道谁对谁错。特别当提出质疑的人有些也是专家,有些是有经验的记者,一问一答,老百姓不知道谁对谁错,所以第一年的质疑第二年还提出来,还是热点,问题还在那儿。

   出了事以后要相信什么样的专家?我有四条:第一,专家应该是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权威专家,他要对工作负责,不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比如有的人也是专家,但他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不是长期做的,偶然想到一个疑点就提出来。比如说对接种甲流疫苗的问题,有的妇产科大夫回答孕妇该不该接种疫苗,就说不要接种,如果接种了之后流产怎么办,胎儿畸形怎么办?出了事我负不了责任。他这么一说孕妇不敢接种了。实际上如果孕妇不接种,她得重病的概率是正常人的8倍以上,死亡的概率是一般人的16倍,这是根据甲流的数据统计出来的。过去卫生部门对孕妇能否接种流感疫苗比较保守,现在接种条例把孕妇写进去了。所以反对接种的人肯定不是从事预防工作的,肯定不了解孕妇风险的数据,也肯定不会为他不接种的观点责任。我们公卫专家可以这么说,有了接种的不良反反应我们要管,要负责调查,负责处理,要弄清你这个事件到底是偶发事件,还是疫苗引起的。所以我们要听这样专家的话,这种专家往往是权威的专家,往往是懂得流行病学的。知道人群的疾病和危险因素分布,有定量分析的观点,苏教授刚才给大家解答的问题就是定量分析的。有的人讲话没有量的观念,光说一个原理或者是猜想,比如说酱油里能不能加铁,有人说加多了会怎么样不好,但真正加多了吗?只宣传一个假设,老百姓一听不问量的多少都不敢用了。

  好的专家给你讲话一定讲国内国外,全世界是怎么做的。有些人提出的奇谈怪论很多,但都没有国际共识,观点都是自己创造的,往往异想天开,想一炮打响,很多伪专家就是这么出来的。不要轻易挑战国际共识,因为国际共识代表全世界科学进步的结果,也代表着新知识、新进展。还有一点,专家不要有商业利益和个人偏见。有的人讲得话是代表某一个厂家的利益。我希望媒体对权威专家的话多宣传,那些不健康的东西都压下去了,不能说出了一个问题没有解,应该是有解的,这次碘盐的平息就是有解的,大家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了。因此很多人买了又退去了,把抬高盐价的商人暴露出来了。

  苏旭:我们公众为什么在突发事件来临的时候显得不知所措,甚至听信谣言。一个是公众的宣传,尤其是科学知识的普及,我们国家应该极大加强。科学知识的普及对我们国家来讲任重而道远。我们比较一下,这件事发生在日本,他们没有抢购碘片,我们国家先抢碘片,碘片抢完了抢碘盐,说明我们对核辐射及辐射防护的科学知识不是太了解。公众对辐射认知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日本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一个是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提到核辐射大家“谈辐色变”,辐射是无色无味的,加上对辐射认知来源的局限性,一提到核辐射事件就可能恐慌。

   刚才这位记者提到的这次福岛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有什么不同。从国际核实践分级表来讲也是不同的,最初日本宣布定为4级,后调整为5级,三里岛核事故定的是5级,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定的是7级,有什么区别呢?4级是反应堆的堆芯明显损伤,有少量放射性物质释放。5级是反应堆的堆芯严重损坏,有限释放,7级是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大范围的健康和环境影响,从这分级上就可以看出区别来。

   记者:请问苏教授,放射性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是什么器官,是不是放射性的碘对甲状腺是最大的,还有一些其他的放射性的东西,分别由针对性。日常生活中辐射到处都有,用家电,我们到医院进行X光透视,或者是CT,一年会吸收大量的毫西弗,我不知道多少量,跟日本核辐射相比怎么区分。据介绍,一年吸烟量达到一定量得话承受的辐射量是日本核辐射量的几倍,烟导致的辐射又是怎样的数据,谢谢。

  苏旭:这是很好的问题,结合到我们日常生活,大家关注到日本核泄漏对健康影响的问题。日本核泄漏释放出来的是放射性气体,随着空气和媒介的漂移和扩散,大家关心的是它沉降了以后,这些人怎么防护。我们讲得更多的是内照射防护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生活在辐射的环境当中,因为自然界中就有天然的放射性核素。天然的辐射来自于几个方面:一是土壤当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另外是宇宙射线。还有一些是人工的辐射,比如利用核能和核技术的过程中增加的一些附加照射,也就是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有辐射的环境中。并不是任何微量的辐射都有害健康。

   我记得美国有一个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试验,就是营造一个一点辐射都没有的环境,他把一个低等动物放在一个铅完全屏蔽的空间,其他的条件都一样,比如空气、湿度、照度等,但生长不良好。所以人在进化和适应的过程中也适应了一个天然辐射本底的环境。

  辐射分为两大类,一是放射性物质,二是射线装置,射线装置主要指X光机、CT机等,只有在通电情况下才能产生射线的装置。。通常所说的放射性物质就是由放射性同位素构成的,放射性核素衰变时,可以放出射线。放出的射线有三种: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α射线射程短,电离能力很强,同样的能量在很短的射程上把所有的能量释放掉。γ射线穿透能力很强,但电离能力很弱,在很长的路径上才能把所有的能量传递出来,沉积下来。β射线介于两者中间。针对不同的核素,放出的射线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只放出α射线,有的是放出γ和β射线,根据不同核素的性质我们采取不同防护方法。对于α放射性核素,在空气中放射的射程很短,用一张纸就可以挡住,我们要避免它进入到体内,一旦进入体内,对机体的组织产生电离,局部损伤很大。

  对于射线装置和放射性物质产生的射线的防护,主要是外照射的防护。外照射的防护主要是三种手段,六个字,即时间、距离、屏蔽。时间:尽量减少射线接触时间,接触时间越短,受到辐射越少;距离:射线强度与距离平方成反比,距离越远强度越弱。如果是1的时候射线强度是1,如果2米的话是降低了4倍,如果是4米降低16倍,离得远一点会降低很多。屏蔽:尽可能使用或利用屏蔽材料或屏蔽物。

  主持人: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包括专家视频访谈到此结束。我认为恐慌比灾难更可怕,几条传言就导致国人陷入恐慌,引发了一盐难求。此时权威专家的发言无疑是可贵的,有充分科学依据的话有效制止由于各种谣言引起了群体性、不理智行为,对整个社会将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这也是我们举办这次活动的主要目的,谢谢大家!谢谢两位教授。

专题专栏

更多+